發布時間:2021-12-01 15:06
信息來源:市民政局
訪問次數:
村落(社區)簡介
隴頭朱村地處義烏市西部,距城區20公里,西臨義烏江,北靠浙贛鐵路,與金華市孝順鎮毗鄰。由隴一、隴二、隴三、隴四、田塘5個自然村組成,共1305戶、人口2882人。耕地、水體面積3000畝,目前隴頭朱5個自然村都有部分村民完成有機更新改造。全村以農業、養殖業為主,村民收入來源靠種植、外面打工、經商等。隴頭朱的魚苗和索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氣候四季分明,雨水豐沛,光照充足,以平地、低山、丘陵為主,土壤類型多樣,村南面有天湖溪,西面有航慈溪。
隴頭朱是一個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莊,古建筑占整村面積的45%,保存有官廳、小祠堂、白虎門、大廳里等明清古建筑和朱之錫故居遺址、龍眼古井、赤山寺、三觀堂等歷史遺產。村中多處皇室規格明朝古建筑,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河神”朱之錫是最令敬仰自豪的先人,是古村最為獨特靚麗的一個文化符號。
![]() |
黨群服務中心 |
革命歷史 (紅色傳承)
老人口述紅色歷史:
1942年5月義烏淪陷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后建立了第八大隊和堅勇大隊,進行抗日宣傳,組織武裝抗日。隴頭朱村是當時第八大隊活動據點之一。東店朱河圖,23歲參加第八大隊。
隴頭朱田塘的朱長德生于1921年7月31日,1946年26歲時國民黨抓壯丁當兵,被編入國民黨黃維的第十二兵團。隨后在1948 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淮海戰役,國民黨戰敗后被收編,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由陳毅,粟裕將軍領導。1949年2月由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第18師改編為24軍72師。1949年4月20日參加渡江戰役,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11月入朝參戰。1952年底接防上甘嶺陣地。1953年下半年朝鮮戰爭結束回國,共獲得四枚軍功章。
![]() |
第四野戰軍的立功證明書 |
主要成效
近幾年,隴頭朱村在美麗鄉村建設、田園建設、紅梅指數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數。
用文化禮堂傳文脈,用禮堂文化潤人心。村投資200多萬元修建文化禮堂,于2018年12月投入使用。主禮堂位處村中間,大講堂在村南邊,文化長廊在村明堂,閱覽室在一處古宅內,而院士文化禮堂設在村口和官廳兩地。主禮堂是一座白墻黑瓦的三層樓房,復古的木門,朱紅的窗欞,與大門兩側墻面上的梅花、綠竹圖相得益彰。室內村規民約、管理規范、活動掠影、活動計劃及紅梅指數實施辦法完整齊備,黨建活動室、文藝大舞臺等寬敞明亮。
![]() |
隴頭朱村文化禮堂 |
隴頭朱村的創新之舉在于建成義烏唯一的院士文化禮堂。村口碑石林立,“古書”飄香,村牌上“院士文化禮堂”六字厚重耀眼。這種既新穎獨特,又古色古香的迎客風格,令人印象深刻。而設在官廳的院士文化禮堂,縈繞著濃郁的耕讀之風。院士廳內,中科院院士朱位秋的介紹內容豐富生動,成就非凡;博士廳、碩士廳里,人才濟濟,爭奇斗艷。據悉,隴頭朱村在古代光進士就有4人,舉人19人,秀才100多人,現代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13人、研究生24人,是義烏名副其實的博士村。
下一步隴頭朱村將大力開展農旅經濟,做足做實共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