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2-05 10:20
訪問次數:
字體大小: 大 中 小
(一)多元依托,多渠道多平臺開展政務公開建設。依托政府門戶網站,努力實現一站化查詢,現已在“中國義烏”網站試運行;同步依托各鎮街相關信息公布平臺;各村信息公開欄,做到線上與線下的同步公布。
(二)結合黨建,充分發揮基層村級組織的作用。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安置,涉及群體主要是老百姓,村級組織大有用武之地,在后宅街道“九洲百合”小區拆遷安置過程中,我辦指導街道一方面利用村政務公開欄張貼公示安置政策、農戶確權和審批結果、置換安置協議樣本、安置房分房方案、分房時間等,同時發動村兩委干部、黨員志愿者上門講解宣傳相關政策、重要時間節點等,做到每一步公開公正透明,半年時間1110套房屋全部分到百姓手里。
(三)大膽創新,借力公證處建立標準化規范化保障平臺。百姓之間的權益面積交易,沒有政府參與缺乏安全感,讓公證處出具權益交易憑證來保障,百姓分房子,沒人監督不放心,請公證處監督整個分房過程。這個規范化的操作方法,得到了人民日報的肯定和宣傳。
(四)促進穩定,因征地問題引發的群眾涉訴涉訪明顯減少。隨著政務公開試點的深入進展,我辦對于政務公開應公開內容、公開時間、公開方式等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努力確保及時、準確的公開群眾權利義務的相關事項,讓群眾看見并監督政務公開事項。在城西西毛店村整村拆遷安置過程中,通過規范程序,透明公開,依法保障安置農戶的知情權、發言權、監督權和補償權,該村在計劃時間內農戶100%完成拆遷協議簽訂和舊房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