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29 15:15
信息來源:義烏市革命老區促進會
訪問次數:
村落(社區)簡介
上楊村位于城西街道以西,03省道的北面,西與上溪鎮接壤,其民風淳樸,交通便捷,距城區約 12公里。全村有 2個自然村組成,有 31個村民小組,1152戶、2686人,外來人口達3000余人。其中黨員92人、村民代表54人。村區域面積為 2.76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1200 畝,其中水田 800 畝,山林 2635 畝,水域面積200多畝。
該村是全國聞名的活動鉛筆制造村,80%以上村民參與活動鉛筆制造業,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 60% 以上,暢銷世界各地,有外來建設者 3000余人參與活動鉛筆制造業。現完成空心村一期、二期改造,共安置農戶147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
革命歷史 (紅色傳承)
上楊村是抗日戰爭抗日武裝第八大隊的重要活動區域,是革命的一片熱土。早期黨員楊哲民(1908—1993),被義烏縣人民政府認定為“在鄉革命老同志”。
村文化禮堂資料載:楊哲民,20世紀20年代即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師范畢業后,被聘任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 (共產黨在城內的一處秘密聯絡點) 教員,由此跨入革命的道路。因革命引路人劉禮生犧牲,楊哲民于1929年辭去教員工作,前往上海法科大學就讀,見到了潛往上海從事革命工作的馮雪峰,后經馮雪峰介紹正式入黨。次年春,楊哲民與趙平生一起散發革命傳單時,不幸被捕,與同一監房內的惲代英認識。在惲代英的領導下,監獄內建立了組織,與國民黨當局進行繼續斗爭。后惲代英壯烈犧牲,楊哲民未暴露真實身份,刑滿釋放。之后在陳望道的指點下,前往日本中央大學就讀。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楊哲民回到家鄉義烏,參加抗日救國運動,并任義烏縣抗日自衛委員會秘書兼縣政工隊長。不久被推選為《大成日報》主編,招致國民黨省黨部的疑忌,與吳山民一起雙雙撤辭職務。1942年起,他先后在義烏中學等地從事教育工作直至解放。新中國建立后,楊哲民的革命生涯卻戛然而止,被莫須有的罪名判坐監獄,直至1983年冤案糾正,10年后安然謝世。
上楊村犧牲的2位烈士,被收錄《義烏烈士英名錄》 :
楊章友,1943年參加革命,解放軍某部副班長。1947年5月于山東犧牲。
陳保江,1976年參加革命,解放軍某部班長。1979年11月于江蘇射陽犧牲。
主要成果
2015 年底,上楊村啟動新農村建設,部分農戶率先完成“空心村”改造,興建新房,搬進新家,增加了收入,過上了小康生活水平。
為爭創三星級美麗鄉村,該村投資500萬于2018年重修楊氏宗祠,推進文化禮堂建設。村有健身廣場2個、籃球場2個,還組建了籃球隊、羽毛球隊、乒乓球隊、秧歌隊等,豐富了村民的業余生活。村建了社區衛生服務站,緩解老年人看病難;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建設,方便了老年人吃飯問題。近幾年來,上楊村新農村建設共投入資金 4000余萬元,先后進行了外墻粉刷、路面硬化、排水排污、池塘整治、生態公廁、休閑長廊等工程建設。全村投資 80余萬安裝了視頻監控;投資60余萬進行村主干道和公共場所路燈亮化工程;投資120余萬進行了古民居修繕。同時,他們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以村莊規劃為龍頭,以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創建文明村莊為重點,從治理“臟、亂、差、散”入手,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和深化創建文明新風活動,全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021年,該村被義烏市評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集體”嘉獎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