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30 09:33
信息來源:義烏市革命老區促進會
訪問次數:
村落(社區)簡介
清溪村,山清水秀,村如其名。村后有蒼峰,屏峰山高聳峙列,村旁有清澈吳溪日夜不息的流淌,地偏卻境美,村小卻史遠。該村由上清溪、下清溪、盆塘、蔣坑4個自然村組成,共625戶,1455人,其中,黨員86名,村民代表60人。村區域面積為5.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20畝,其中水田850畝、旱地45畝、山林5600畝。
近年來,清溪村兩委班子團結,工作氛圍濃厚,各項工作扎實推進,有較強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行政村規模調整后,該村以黨建引領促文明實踐,融“村”更融“心”,四個自然村發展均進入快車道,廣大村民以“清溪”為大家庭,幸福感不斷增強。2021年度,該村黨支部被評為5星級基層黨組織。
革命歷史 (紅色傳承)
清溪村是義南紅軍的革命根據地,蔣坑、盆塘自然村,是紅軍隊伍的重點活動區域,至今存有革命遺址。
1928年2月,由中共永康縣委領導下的中共魚曹頭支部成立,共產黨員朱金則在該村組成了一支由18位農民參加的魚曹頭革命軍(稱義南紅軍)。1929年,這支隊伍并入永康工農軍。受革命影響,蔣坑村不少人毅然加入這支隊伍,輾轉永康、義烏等地,“減租減息、懲惡揚善、濟困扶危”,開展武裝斗爭。而義南紅軍活動范圍多在“西散山”一帶。西散山在雙尖西南面、蔣坑東北方,東可達東陽,南至永康的金坑、下位,西南至魚曹頭、深塢坑,北穿十里坑垅至赤岸。1931年農歷10月底,駐扎在魚曹頭的紅軍與省討伐軍在東田(蔣坑村上面一個山岙)不期而遇,展開激戰。由于雙方力量懸殊,紅軍隊伍被打散。指揮員朱有元和大金(永康人)英勇犧牲,頭顱先后被掛在田心村和佛堂浮橋頭示眾。
清溪村現存有戰爭革命遺址,記載著蔣烏皮、金大春等人參加盆塘橋頭戰役、盆塘岒頭戰役、義南山區革命時期著名戰役的故事。村文化禮堂載:蔣烏皮和金大春二人于1932年同時在蔣坑村遇難。1932年2月,義南紅軍遭國民黨赤岸保安團圍剿而解體。
主要成果
清溪村近些年立足打造“宜居宜游綠色旅游點”鄉村發展戰略,深掘村內產業資源,積聚鄉村產業發展的“維度” — —流轉荒坡400余畝,引進覆盆子產業,為村里創造了每年10%股份的可持續經營性收入,并解決了村內部分閑置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拓展600畝楊梅產業園、500畝香榧產業園,以及提子、葡萄、藍莓等各色水果種植棚,采摘時間跨度從4月至10月,并可以整合全鎮的農副產品,進行集中展示銷售,將其打造成農副產品展示銷售+線上直播功能區,緊跟新時代互聯網,也可以有效的解決農戶農產品滯銷問題,增加農民收入。這一切,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0余萬,建成600多平方米的農副產品展示中心和游客接待中心,為游客提供綜合服務,進一步延長產業線。目前,清溪村已打造清溪八景園提升整體村莊風貌,接下來依托蔣坑民宿產業,上清溪、下清溪、盆塘的水果采摘產業,打造全域旅游,深化和美鄉村建設。
清溪村傾力打造的文化禮堂,以十八間的婚俗館為核心,并輻射福壽堂、婚宴廳、紅色講堂(清溪村黨群服務中心)等區塊,婚喪習俗徹底融進了文化禮堂的建設中。村莊融合后,該村投資280萬,將上清溪自然村內一處大會堂進行翻新,建成了集文娛活動和家宴中心為一體的綜合文化場館。
綠水且有源頭,清風尚有歸處。融合了四個自然村的優良鄉風,如今的清溪村像剛經歷風雨的青年,在老者的遵囑下傳承鄉風,在新時代中煥發生機,在新老交替之間重構發展大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