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5-07 09:51
訪問次數:
字體大小: 大 中 小
近年來,后宅街道李祖村村兩委帶頭、村民參與、團隊入駐,李祖村圍繞“國際文化創客村”IP定位,通過“引、育、融”三字“金鑰匙”招才引智,持續為李祖村注入生機與活力,聚力打造了一個農創客集聚、新老村民融合的新型鄉村、眾創鄉村,實現創客產業年銷售超1500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年增收近3萬元,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
2023年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李祖村,與農創客深入交流,稱贊“李祖村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浙江‘千萬工程’顯著成效的一個縮影”。
“引”來創客,讓鄉村不止于“詩和遠方”
后宅街道李祖村從曾經看不到希望的“水牛角村”,逐步蛻變為環境優美、顏值在線的“明星村”,李祖村“千萬工程”的成功實踐,離不開農創客的鼎力支撐。
“鄉村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讓李祖村成為新老村民的創業樂土,就是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0年李祖村試點職業經理人運營模式,招引“鄉遇文旅”團隊入駐李祖,作為第三方運營開展統一招商、產業孵化、活動策劃、宣傳推廣等,將重點放在年輕創客和新型業態的培養引進上,以“在這里我們和一批有趣的人做鄉鄰”的理念,吸引眾多年輕人加入,幾年來先后招引 62 家 220 余創客來到李祖村創業。引進的清華大學文創學院“鄉村特派員”,在李祖村落地一間火遍義烏的“屋頂咖啡館”,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掉100杯咖啡,在小紅書同城咖啡店榜單上名列第一,為李祖村引流近10萬人。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李祖村結合未來鄉村建設,邀請浙江大學專家團隊對村莊進行全方位規劃,按照城鄉融合標準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先后建成鄉村會客廳、電商金融驛站、婦女兒童驛站和“康養驛站”等應用場景,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不僅在李祖村創業,也在李祖村安家,成為真正的“新李祖人”。
為確保項目穩健成長,李祖村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為運營方進村提供了3年每年120萬的培育期扶持資金;村集體與義烏市水務集團、農商銀行等結對共建,保障部分村莊提升的建設資金。同時,運營團隊與村集體探索出臺“三年免租”等系列招商舉措,助力青年創客進村輕資產創業,吸引了一批青年人來村“試水”。
“育”火燎原,返鄉創業形成“雁陣效應”
保持創業創新活力,在于產業、服務、人群的持續更新迭代。
2018年年底,一場由村集體引領的眾籌風暴席卷而來,30名滿懷激情的村民匯聚一堂眾籌50萬元,共同創辦“豌豆花鄉廚”,僅用半年就收回成本,目前股東已分紅5次。在此基礎上,村莊進一步成立強村公司,攜手運營團隊,精心規劃并實施了一系列接地氣且具吸引力的產業項目——從勾起鄉愁記憶的“媽媽的味道”美食街,到引領休閑新風尚的“十畝時光共享營地”。眾籌項目的落成,激發更多村民化身創客,帶動100多位本村村民和周邊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與此同時,李祖村利用村內的老舊廠房以“微改造”方式打造了集創業指導、創業孵化、電商培訓、金融法律于一體的“眾創空間”。通過培訓、沙龍、現場考察、翻轉課堂、舉辦農創客大賽等多種形式,為農創客提供系統的成長方案,先后引入農村電商直播、電影工作室、策劃設計等10余種業態。58 歲的“李氏梨膏糖”主理人老李,通過培訓也洋氣地當起“播客”,直播時吹拉彈唱,成為眾多創客學習的對象。
2022年,以李祖創客為主體,成立義烏市農創客發展聯合會,引入新女性共富聯盟、青年眾創聯盟等社群促進抱團發展。創客從“單打獨斗”到成為“項目合伙人”抱團發展,提高了整體競爭力。農創客發展聯合會開發的以農耕文化體驗為主的周末親子研學項目,一經推出就獲得游客熱捧,已累計接待學員超30萬人次。
“融”為核心,共繪文化、治理與生活新圖景
共富共融方能留住人心,保證村莊可持續的生命力。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李祖村以其獨特的視角詮釋了“融”的深刻含義,展現了如何通過文化認同、社會治理創新以及生活方式的共享,激發鄉村活力,實現共富共融的目標。
李祖村深挖“有禮”文化內涵,依托“全國文明村”之名,將梨的形態與禮儀之魂巧妙結合,打造“有禮的祖兒”村莊品牌IP,聯合創客開發“爭做有禮人”鄉村小創客夏令營、“李祖鄉約”等文創產品,通過“禮文化”增強創客對于村落文化的認同感、融入感、歸屬感。
在李祖村,引入農創客參與村莊治理,不僅為傳統鄉村治理體系注入新鮮血液,更通過“新村民計劃”和“有禮分”制度,構建起新老村民共同參與、和諧共生的治理新模式。這種開放包容的治理結構,促進了思想觀念的碰撞與融合,激發了全體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共同繪制鄉村治理的新藍圖。
一系列精心策劃的“鄉村造節運動”,讓李祖村的生活場景生動多彩。近年來,李祖村策劃鄰里節、攝影節、村民生活節、創客音樂節、文創藝術節等一系列主題節日活動,促進創客與村民、游客之間的充分互動,打造令人向往的“李祖溫度”,初步形成三產融合發展的農創產業格局,構建“共建、共創、共享”的鄉村生活共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