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07-08 08:23
信息來源:義烏商報
訪問次數:
字體大小:大中小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要載體,土地是工業發展的基本要素。隨著新型工業化理念深入人心,傳統工業強鎮產業空間“質”不佳、“量”不足,在很多城市已成為制約產業提質升級的“攔路虎”。
近年來,珠三角、長三角等一些工業發達城市率先破題,通過深入挖潛、盤活存量,運用“折疊空間+垂直產業”新概念,積極實踐“工業上樓”新模式。工業企業如何“上樓”?當前,義烏如何打造合適的模式?
企業“登高上樓” 實現“寸土寸金”
占地面積不變,單位產值倍增——“工業上樓”,就是要把平面的工廠升級成“立體工廠”乃至“摩天工廠”,實現“向天要地”,打開了破題的思路。
7月6日上午,走進位于廿三里街道銀海路的浙江蒂彩工藝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蒂彩公司)內,兩棟高樓已初展雄姿。建筑工地內工人們干得熱火朝天,酷熱的天氣絲毫沒有影響工程進度。這是義烏積極探索“工業上樓”模式的一個標桿項目。
蒂彩公司負責人鐘玉龍告訴記者,工程原先位置是四棟三層建筑的矮樓,使用面積僅有16000平方米左右。有限的使用面積,嚴重制約了蒂彩公司的發展。為了改變現狀,公司在廿三里街道指導下,向經信局、自規局等單位申請“工業上樓”改造項目。項目于今年年初開工,預計明年6月完工。項目完工后,蒂彩公司的使用面積將達到78000多平方米。
“之前的土地完全不夠用,為了公司發展,我們又在外面租了不少的廠房,每年需要支付200多萬元租金”。鐘玉龍說,同時,蒂彩公司的廠區分布在不同的地方,還會產生各種額外的費用,如員工住宿、管理成本、材料運輸等,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些問題在改造項目完工后,都會得到一個有效的解決,企業也將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工業上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說白了就是向天要土地,讓更多的企業得以縱向發展。”鐘玉龍說。
從平房到大廈,用高樓作工廠,“工業上樓”絕非簡單的廠房堆疊,而是一個生產空間從平面到立體轉變的系統工程,建筑面積、層高、承重都是企業必須考量的問題。實現“工業上樓”,最重要的就是要攻克樓內垂直運輸的難點問題。
“項目開工前,我們公司團隊到上海、深圳等地進行了深入調研,對‘工業上樓’模式有了一個全面了解,在改造過程中也是學習借鑒了不少當地典型做法。”鐘玉龍表示,比如他們計劃把公司的大型設備放在一至三層,在高樓內增加客梯、貨梯的數量,進一步提升高層運輸能力等,其目的就是讓公司設備和產品都可以在每一層廠房自由進出。
向上要空間,提升經濟密度。之前,國內工業用地的“頂格”容積率約為3.0,而義烏以5.0甚至不設上限的超高容積率,積極探索工業建筑形態,為“工業上樓”給出了新解法。企業向上要空間,將不斷提升畝均產出,真正實現“寸土寸金”。
合理產業布局 打造“智造空間”
“工業上樓”,不是單純地把工廠“拉上樓”。它不僅僅是廠房的堆疊和生產線的搬遷,更是從平面到立體生產空間的演變,是空間安排、功能布局、機制設計上的創新,讓企業能夠在高樓中進行工業生產、辦公、研發、設計的新型產業空間模式。
多出來的空間,應該如何進行一個合理的規劃和利用?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很多公司將新建的高樓作為展廳、會議室、宿舍等用途,與生產區進行一個相對的剝離。這樣一來,既提升了整個企業生產生活的安全系數,也讓參觀的客商能夠有一個更好的體驗環境。
過去,企業客戶來到廠房里,能看到的只能是車間、生產線。即使是商務洽談的辦公室,也受限于各種考慮,與生產車間混在一起,較為簡陋。而“工業上樓”,讓他們對企業廠房的使用,有了一個更合理的布局和規劃。企業也有了更充分的空間,可以與高校等第三方合作打造一些項目研發實驗室,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智創能力。
據了解,目前我市大部分鎮街都有“工業上樓”項目在推進,有的已經開工建設,有的還在謀劃審批階段,項目也因地制宜根據企業發展有大有小。總體來說,目前我市“工業上樓”處于邊探索邊建設階段,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一幢大樓,就能形成一條生產鏈;一個園區,就能打造高品質先進制造業生態圈……可以預見,以“工業上樓”為代表的、從供給側推動土地與空間要素的改革,將帶動更大范圍的產業創新。“工業上樓”,正加速科技創新高質量推動義烏創新型城市建設。
在具體實踐中,還有鎮街如后宅街道更是充分利用老鎮區改造騰出來的空間,建起了生命科學產業園、高新產業園等專門為高新產業精準供地的工業綜合體,也是義烏縱向拓展產業空間,緩解土地資源緊缺、用地成本高等難題的好辦法。
“工業上樓”好處很多,但也并非所有工業企業都適合。從實踐上來看,“工業上樓”更適合電子信息、智能裝備、新材料、醫療器械等產業,這類高新產業生產設備較輕、振動更少、污染也小。因此,如何精準引導合適的企業先“上樓”很是重要。
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工業經濟體量與產業空間需求矛盾的日益凸顯,“工業上樓”的價值,不僅在于讓企業更上一層樓,更對義烏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陳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