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6-18 09:03
信息來源:中國新聞網
訪問次數:
中新網義烏6月16日電 (記者 張素)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兩兄弟,一個在中國讀書,一個從事外貿生意。因國外商家未及時付款,導致他們拖欠義烏商戶鄭某68萬余元(人民幣,下同)貨款。多次催討無果,鄭某于今年4月將兩兄弟告上法庭,卻遭遇送達繁瑣、語言不通等難題……
記者近日隨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赴浙江調研采訪期間獲悉這一案件。義烏被稱為“世界小商品之都”,與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經貿往來,約2.1萬名外商常住于此。涉外商事糾紛日趨增多,傳統單一的糾紛解決模式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前述案件承辦法官介紹說,本案涉及二被告責任承擔問題。如果走訴訟程序,因其中一名被告在境外,需要走涉外司法協助送達程序,涉外審判的時間流程久,將使得糾紛無法快速有效化解。
考慮到涉外因素,義烏市人民法院聯動專業律師、外籍調解員,在合法合理、當事人自愿的前提下,采用“專業指導+以外調外”的涉外訴調對接機制進行調解。經各方努力,雙方最終達成和解方案,被告承諾分期三個月償還欠款。此案已于6月10日由法院進行司法確認,“案結事了”花費時間遠低于正常的訴訟審判流程。
“語言相通、文化相通,彼此間的信任也就建立起來了。”義烏市人民法院院長金樺說,外籍調解員不僅能消除語言障礙,還能利用“老鄉效應”降低當事人的對抗心理。
2015年,義烏法院與義烏市涉外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下稱“義烏外調委”)建立涉外糾紛訴調對接機制,并于2018年初設立義烏市涉外糾紛訴調對接中心,將涉外民商事審判與人民調解有效銜接,充分運用外商的語言優勢和“老外”身份,聘用“國際老娘舅”增加調解的信任度和親和力。
“法官+洋娘舅”多元化解涉外糾紛取得積極成果。截至今年5月,義烏法院和義烏外調委共同化解涉外糾紛1200余件,涉及金額1.55億元。
義烏法院民四庭庭長葉飛說,近三年來,通過涉外糾紛訴調對接機制處理的國際商事糾紛調解成功率達到83%。
記者近日探訪義烏市涉外糾紛訴調對接中心時見到,吉爾吉斯斯坦籍調解員米卡運用流利的土耳其語,為阿塞拜疆籍采購商與義烏商戶老黃調解買賣糾紛。
常駐義烏的尼泊爾籍外商拉吉·庫瑪爾告訴記者,從2018年取得調解員資質后,自己已成功調解100多起涉外糾紛。
兩位外籍調解員紛紛表示,中國是自己事業發展的又一起點,他們更真切感受到中國民眾的熱情好客,希望運用語言優勢幫助更多當事人,提高調解成功率。
一條發布在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成為多元聯調解紛機制生動實踐的又一注腳。此前,義烏法院與義烏外調委聯動化解了一起歷時三年、涉案金額高達百萬元的跨國商事糾紛。被告全部履行完畢后,雙方當事人在微信中對法官、調解員表達雙語感謝。
“歷時三年半,這個微信群終于完成了它的使命……它見證了契約精神,見證了‘和’的意義,也是我們法治環境的最好闡述。”該案承辦法官在微信朋友圈里如是寫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