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12 14:36
訪問次數:
字體大小: 大 中 小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場景:下班回家,翻開冰箱,看到那杯已經靜躺好幾天的酸奶,打開蓋子的一瞬間,腦海里卻浮現出一個問題——它還能喝嗎?
又或者是出差歸來,發現家中幾盒酸奶已經超過了保質期,卻沒有明顯變味、變色,到底還能不能喝?更有甚者,有人將喝剩的酸奶倒進牛奶,打算自制酸奶,卻不知是否科學……
酸奶是怎么做成的?
酸奶是一種由乳酸菌發酵牛奶制成的發酵乳制品,主要通過將巴氏殺菌后的牛奶接種兩種菌種——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和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進行發酵。這兩種菌相互促進,能夠將乳糖轉化為乳酸,從而使牛奶酸化、凝固,形成酸奶特有的稠厚質地和酸香風味。
在工業化生產中,牛奶通常會先加熱至85°C維持15–30分鐘以滅菌和改善結構,再冷卻至42°C左右接種菌種,恒溫發酵約6–8小時,直到pH降至4.0–4.5。隨后酸奶會被冷卻至4°C以下,以抑制菌群過度生長,保持品質穩定。
根據加工方式不同,酸奶分為凝固型(直接在包裝內發酵)與攪拌型(先發酵再攪拌包裝)。此外,市售產品還包括活菌型酸奶和滅菌型酸奶,前者含有活乳酸菌,有益于腸道健康,是目前更推薦的選擇。
密封的酸奶長時間放到了室溫中,還能喝嗎?
雖然酸奶是由乳酸菌發酵而成,具有一定的抑菌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在常溫下無限久地保存。即便未開封,若長時間處于高于8°C的環境,其內部的微生態平衡可能被打破,有害細菌有可能繁殖。特別是在25°C以上的溫暖環境中,乳酸菌活性增強、酸化加劇,且包裝內也可能因微生物產氣膨脹產生安全隱患。
研究表明,在22°C條件下,酸奶中即使接種有致病菌E. coli O157:H7,其數量也可在16小時內被酸性環境抑制至無法檢測。然而,這并不能作為安全飲用的依據。因為此類研究基于無破損、無雜菌污染的實驗條件,而現實中的運輸、暴露、震蕩、微破損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污染菌存活甚至繁殖。
因此,根據食品安全通則,酸奶這類需冷藏保存的乳制品在室溫下(特別是高于20℃)放置超過2小時通常被認為存在變質風險,應盡早冷藏或丟棄。因此,權威機構如FDA建議:即使是未開封的酸奶,在室溫(尤其是高于20°C)下放置超過2小時,即應丟棄。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常溫下的細菌繁殖速度更快,風險更大。為了安全起見,酸奶應始終保持在2–6°C的冷藏環境中。
出差回來,過期的酸奶還能喝嗎?
酸奶的保質期指的是在標示的儲存條件下,產品能維持其最佳品質和安全性的時限。然而,這并不代表一過期就必須丟棄。研究顯示,在冷藏2°C或8°C條件下儲存3周,其中包括超過保質期的一周,酸奶的pH、質構和感官表現依然基本穩定,只有乳酸菌數量有所下降[文獻2]。
不過,能不能喝,不能只看日期,還要看儲存條件和狀態表現。正常的酸奶應色澤潔白或微黃,質地均勻細膩,具有柔和的乳酸香味。若酸奶在冷藏環境中始終未開封,包裝完好,未脹氣、無異味、無變色或霉斑,可適當延后1–3天嘗試食用飲用(以成年人為限)。但一旦出現脹氣、分層嚴重、表面出現水漬甚至霉點、聞起來刺鼻或苦澀等異常,就說明已經變質,即便沒過期也應棄用。
特別提醒,對于免疫力較弱者(如孕婦、老人、兒童或腸胃敏感人群),建議嚴格遵循保質期,避免食用飲用任何過期乳制品。畢竟,微生物活性和食品安全往往在“看不見”的地方發生變化,寧可謹慎,不可僥幸。
如何科學地儲存酸奶?
酸奶屬于低溫冷藏類食品,其理想儲存溫度為2°C至6°C。在這個溫度區間內,乳酸菌的活性得以穩定,風味與質構變化緩慢,微生物風險也被有效控制。研究顯示,即使在8°C環境下儲存3周,酸奶的pH與口感仍相對穩定,但乳酸菌數量下降明顯,風味也有所減弱。
正確儲存酸奶,不僅要放進冰箱,還要放對位置,應將酸奶置于冰箱靠后部的冷藏層,避免放在冰箱門上——因為開關門頻繁,溫度波動較大,容易造成菌群失衡。此外,酸奶取出后若長時間暴露于室溫,應避免再放回冰箱,以防冷熱交替促進變質。
開封后的酸奶應盡快食用飲用,最好在24小時內吃完。即使重新密封冷藏,也不應超過48小時,因為開封后易被空氣中的雜菌污染,而乳酸菌也會快速衰退,導致品質下降。對于需要長期保存的需求,可選購小包裝、獨立分裝型產品,減少反復開關帶來的風險。
可以把喝剩的酸奶倒進牛奶中讓它發酵變成酸奶嗎?
從微生物學角度來看,酸奶確實可以作為“菌種引子”,用于制作新的酸奶。因為其中含有活性的乳酸菌(如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和 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在適宜溫度(約42°C)下能將牛奶中的乳糖轉化為乳酸,實現再發酵。不過,這種方式前提是:使用未開封、活菌含量高、保存得當的新鮮酸奶,并在潔凈、恒溫環境中進行。
若使用的是喝剩的酸奶或已經開封多天的產品,自制發酵則面臨嚴重風險。此類酸奶可能已被唾液、空氣或餐具污染,雜菌數量難以控制。在長時間保溫發酵過程中,雜菌有可能比乳酸菌更快生長,導致酸奶發酵失敗或產生有害代謝物,尤其對兒童、老人、免疫力低者更具潛在健康威脅。
因此,家庭自制酸奶并非不可為,但需謹慎操作。推薦使用市售酸奶菌粉或選擇品質可靠、未開封的酸奶作引子,并配合酸奶機等控溫設備維持恒溫發酵。同時要確保器具消毒、過程無污染。否則,自制酸奶雖有趣,但更需科學護航,避免食物中毒。
總結
酸奶雖是“活的食物”,卻并非天生耐儲。它對溫度極為敏感,一旦離開冷藏環境,其微生物平衡便容易被打破,埋下變質和安全隱患。無論是常溫放置一宿,還是超過保質期的“看似正常”,都不能僅憑經驗判斷能否食用引用。判斷酸奶是否安全,關鍵在于“冷藏條件是否始終達標、包裝是否完好、是否出現異味異樣”。對于自制酸奶等民間做法,更應避免隨意仿用使用“剩酸奶”,而要遵循科學步驟與衛生規范。掌握這些酸奶儲存與飲用的知識,不僅能吃得安心,也能避免因“省下一口”而帶來健康風險。科學吃酸奶,健康每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