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8-25 08:37
信息來源:義烏商報
訪問次數:
字體大小:大中小
眼下,在稠江街道上空,一項名為光量子雷達的尖端科技正全天候“站崗”,成為守護藍天白云的“超級哨兵”。
今年,稠江街道率先在全市引入這一技術,以科技利器打響“藍天保衛戰”,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7月底,區域PM2.5平均濃度較年初下降82.4%,246處監測發現污染點位整改率達100%,空氣質量實現跨越式提升。
科技“天眼”,精準鎖定污染源
經過積極籌備和多次調研,今年2月份,稠江街道在總部經濟園樓頂成功部署并啟用光量子雷達。至此,傳統監測設備難以企及的精準度,在稠江街道被光量子雷達技術刷新。
這套系統具備超過傳統設備5倍的監測精度,如同安裝在高空的“火眼金睛”,24小時不間斷作業,僅需8分鐘就能對半徑6公里范圍內的空氣質量進行一次立體化、高密度掃描。
無論是難以察覺的工地揚塵、容易被忽視的道路積塵,還是偶發的秸稈焚燒等污染源,都難逃其法眼,真正實現污染出現即時報警、擴散路徑清晰可溯。除了報警點位經緯度精確至小數點后4位,該系統還能有效區分本地污染源與外來傳輸影響,為后續治理工作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當然,光量子雷達并非“孤軍奮戰”。稠江街道創新構建“空中監控+地面巡查”立體防控體系,配套組建了“1+3+6”高效工作專班。即由1名環科院專家坐鎮指揮,3名內勤人員實時分析雷達傳回的動態數據,6名外勤人員則如精準的“地面突擊隊”,聞令而動。這一模式將污染問題的閉環處置時間由30分鐘縮短至9分鐘,極大提升了響應效率。
“光量子雷達技術如同為大氣污染防治裝上了‘透視眼’和‘定位器’,它穿透霧霾表象,讓隱藏的、移動的污染源無處遁形。”參與該項目的某環科院專家表示,結合高效的地面巡查處置力量,整個治理模式實現了從過去“被動應對”到現在“主動狙擊”的轉變。
“天羅地網”,閉環處置快如閃電
在日前的一次晨會上,工作專班負責人通過雷達注意到飛天微谷附近顆粒物濃度異常升高,熱力圖上呈現出明顯的紅色預警區域。該負責人迅速組織技術團隊分析,初步判斷可能是在建工地揚塵和道路積塵共同導致此次污染。
精準研判后,專班副組長迅速行動,第一時間聯系執法部門、街道建設辦以及高新社區。很快,上述人員到達現場,并立足各自職責展開行動:執法部門嚴格查處有關違規行為,街道建設辦督促周邊在建工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揚塵管控,高新社區協助做好網格巡查和居民宣教工作,確保問題“不過夜、不擴散”。
在具體行動過程中,專班的3名內勤人員組成信息中樞,高效傳遞問題點位信息,持續跟進整改情況,詳細記錄每一個關鍵節點;6名外勤人員按網格劃分“責任田”,精準排查問題源頭,督導跟蹤各責任單位嚴格落實整改措施。在各部門的緊密協作下,短短兩天時間內,飛天微谷附近的空氣質量便得到了顯著改善。
“現在問題定位精準,整改要求明確,效率高多了,也減少了不必要的干擾。”“以前總擔心被‘誤傷’,現在雷達定位精準,整改指令清晰,少走了很多彎路。”對于這個創新之舉,轄區不少企業環保負責人由衷點贊。
為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稠江街道將進一步優化“雷達掃描+數據研判+快速處置”的科技治污模式,并將該舉措的做法和經驗向更多區域推廣,通過科技賦能的“天羅地網”,讓稠江的藍天底色更純、成色更足。(林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