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0 09:30
訪問次數:
字體大小: 大 中 小
日前,陜西省漢中市檢察院民事檢察官的辦公室里,楊女士捧著鮮紅的錦旗,眼眶微微發紅,71歲的老李搓著粗糙的手站在一旁,布滿皺紋的臉上終于露出笑意。從申請抗訴到和解息訴,經過漢中市、漢中市漢臺區兩級檢察院一體履職,這場持續4年的糾紛在這個夏天迎來了溫暖的大結局——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
一場事故,兩方困局
事情要從2022年7月25日說起。那天清晨,68歲的老李像往常一樣騎著電動三輪車去地里干活,車后斗里裝著剛摘的青菜。單親媽媽楊女士則騎著電動車送女兒上學,正急著趕路。在一個十字路口處,兩輛電動車發生碰撞,楊女士被甩出去撞在路沿石上,當場疼得說不出話;老李的電動三輪車也歪倒在一邊,車筐里的青菜撒了一地。老李見狀趕忙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同時報了警。事后,交警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老李未注意觀察路況,楊女士違規載人且從支干道橫穿主路時未減速,雙方負同等責任。
老李覺得委屈,“我正常騎車,她突然沖出來,憑啥我也要擔責?”老李不服,反復上訪,堅稱交警出具的認定書責任劃分不公。楊女士則因這場事故摘除了脾臟,從此不能再干重體力活,為此丟了工作,自己的醫藥費、孩子的學費和撫養費像三座大山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她四處申訴要求賠償。
法院先后兩次調解無果后,于2023年9月作出判決:老李需賠償楊女士醫療費、誤工費等經濟損失的一半共計18萬余元。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由于老李沒積蓄,也沒什么值錢的財產,加之他始終對責任劃分不服,執行工作陷入了僵局。
一個生計維艱,一個怨氣難消,矛盾糾紛的“疙瘩”越結越死。
兩級聯動,厘清癥結
2024年10月,老李走進漢中市檢察院:“這些年跑斷腿申訴都沒結果,求你們給我評評理!我要抗訴!”
該院民事檢察部門受理案件后,立即開展調查核實工作。承辦檢察官認真審查案卷,實地走訪事故現場,用卷尺反復丈量碰撞位置;調取交警執法記錄儀,逐幀查看事發時雙方的行駛軌跡;詢問目擊村民、核對醫院病歷、比對電動車載重數據……經過一番抽絲剝繭,承辦檢察官最終確認交警的責任認定與法院的判決均無不當。
檢察官同時發現,本案在審理過程中雖未能成功調解,但雙方當事人都有和解意愿,只是在賠償數額上分歧較大。考慮到老李的履行能力和楊女士的現實困難,承辦檢察官認為,“不能就案辦案,必須積極踐行‘楓橋經驗’,只有盡最大努力解開雙方當事人的法結和心結,才能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的最佳效果。”
根據漢中市檢察機關民事檢察一體化辦案機制,漢中市檢察院抽調漢中市漢臺區檢察院民事檢察業務骨干組建辦案組,分析研判矛盾化解策略,制定切實可行的引導和解措施。
三次促和,融化“堅冰”
今年4月,一場特殊的和解會在漢中市檢察院黨員活動室展開。楊女士攥著病歷本哭訴道:“我摘了脾臟干不了重活,孩子要上學,這錢對我來說就是救命錢呀!”老李表示:“我不是賴賬,可18萬元對我這把老骨頭來說,真是砸鍋賣鐵也湊不出啊!”
一開始,氣氛冷得像塊凍硬的堅冰。承辦檢察官沒有急著講法條,而是一邊遞上兩杯熱茶一邊說:“楊女士,李大爺當過兵,一輩子老實,家里沒積蓄,您帶著孩子不容易,我們都能理解。”轉頭又對老李說:“您看楊女士的醫藥費單據,她現在連買藥都得挑便宜的……您也是當爹的人,將心比心,她確實難。”
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辦案組的檢察官們往返于兩家之間,算經濟賬、講人情賬。經過三輪釋法說理,終于,楊女士紅著眼圈說:“我降點賠償,8.8萬,一次性付清。”老李抬起頭搓著手說:“我明天就去借,一定按時給。”雙方當事人當場簽訂了和解協議。
矛盾化解了,但檢察溫度未減。考慮到楊女士的實際困難,檢察機關啟動了司法救助程序,為其發放了救助金,又聯系婦聯、社區,幫她找到一份倉庫管理員的工作,讓她和孩子的生活有了保障。
日前,老李把湊來的8.8萬元錢遞給了楊女士,兩人的手在檢察官的見證下輕輕相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