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1 17:05
訪問次數:
字體大小: 大 中 小
風攜帶著云端算法,掠過智能投喂的生態漁場,成群的鰭尾劃開數字波浪,在傳感器的脈動里,重新學習與鰓對話的禮儀。9月8日至10日,義烏市“淡水養殖生態模式與適用技術”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在龍游龍和漁業文化園舉辦。金華市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水產專業首席專家、金華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農業推廣研究員李明應邀作《義烏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專題講座;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典型、浙江省共富帶頭人(金牛獎)、浙江省科技帶頭人、龍和漁業創始人張雙其作主題為《農業強國和經濟下行下的農業之路》的經驗交流分享。
義烏市科協副主席楊哲出席活動并作開班講話,各鎮街科協(農函大)負責人、聯絡員,全市水產養殖大戶、鄉村振興科普帶頭人、農業科技工作者代表共計70余人參加了培訓。
楊哲在講話中從“體系化構建農業人才培訓網絡,提升聯動協同力”、“規范化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強化服務支撐力”、“系統化推動農業科技產學研用融合,激發創新集成力”三個方面,系統闡釋了科協以農函大培訓為抓手,創新實施“百千萬”工程的具體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她指出,農函大是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重要載體,要持續創新發展“線上+線下”“理論+實踐”“教學+研學”等培訓模式,在“土”里挖掘資源、“特”上做強優勢、“產”上集群延鏈,促進智力資源與農業發展深度對接,爭取通過幾年努力引育百名以上鄉村振興“頭雁”、千名以上農創客、萬名以上新農人,形成頭雁領航、雁陣齊飛的鄉村人才集聚新格局,加快把我市農業建成高質高效高收益的現代化產業。
李明老師在授課中結合“加快打造創新義烏、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戰略部署和“一起來消費”“義烏好好逛”等品牌效應,簡要介紹了義烏水產養殖面積、產量、主要品種等基本情況,緊扣蝦蟹、鱖鱸、土著魚、龜鱉、澳龍、娃娃魚、蛙類、珍珠等重點水產品,深入闡釋了產業特點、生長習性、養殖設施和餌料投喂、水質水溫、疾病防控、稻漁綜合養殖等技術措施。在科學預測了市場波動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李明老師向我市水產養殖戶大力推薦“羅氏沼蝦生態養殖模式”,詳細分析介紹了羅氏沼蝦的生態習性、苗種放養、苗種標粗、日常管理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情況,精心提供了一茬、兩茬、三茬養殖和種草養蝦的具體方案,助力義烏成為引領水產品消費的“新品首發地”“爆款供應地”。
張雙其通過“如何賣好一條魚”、“如何養好一條魚”、“如何融好一條魚”,真正實現“清水魚”高產高效、提質增效、升級增值“三個同步”和銷售、文化、品牌“三大同享”。講課中,他進一步提出了提升品質化、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四化能力”是農業企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切入點的核心觀點。如何獲取高溢價銷售和高競值用戶能力?他從定位、定價、獲客和建立口碑、品牌五個方面作出詳盡分析和具體建議,他認為,AI時代老板最重要的三個工作是:抓戰略、獲客和整個公司一線業務的AI化改造,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產業發展背景下,高品質、高客單、高毛利才是農產品的真正出路。龍和漁業致力打造一個“科技養殖+”的新型“循環農業田園綜合體”,緊緊圍繞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發展理念,全面深化魚文化、休閑旅游、休閑體育與水產養殖、水產科普的深度結合,推動一產、三產融合發展。現龍和漁業已通過國家4A級景區資源評估,是浙江省農民大學和四省聯盟農民培訓教學點和衢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是游客了解漁業知識、體驗漁文化、享受自然風光和品嘗特色魚肴的理想之地。
銀鱗翻浪閃耀數字漁光,谷穗搖曳兌現金色諾言。參訓人員還深入到龍游紅木小鎮、浙江善蒸坊食品有限公司等地走訪觀摩,學習借鑒以特色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經驗做法。并在義烏市宏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義烏市農開公司稻魚綜合種養基地澳龍養殖區組織開展甲魚、澳龍養殖觀摩交流和實踐教學。宏富農業是一家專業從事中華鱉良種繁育、生態養殖及農業休閑觀光的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和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中華鱉養殖實驗基地,成立了中華鱉苗種繁育及生態養殖技術研發中心,自主研發生態養殖技術模式,年產中華鱉十萬余只,產品獲國家無公害認證。農開公司稻漁綜合種養基地澳龍養殖區約83.47畝,是浙中地區純水域養殖面積最大的澳龍養殖場。基地采用純水域“稻蝦共作”養殖模式,通過社會化合作引進本地專業養殖大戶運營。全年澳龍產量達5萬斤以上,產值超240萬元。
離離暑云散,燦燦新秋時。參訓學員紛紛表示,這次培訓內容高屋建瓴又見微知著,既有精準把握、提綱挈領的政策解讀,又有實際操作、典型經驗的交流分享,聽后看后真的受益匪淺。大家深刻認識到水產養殖涉及水質管理、飼料配制、疾病防控等諸多方面問題,只有科學的方法和技術的支撐,才能保證魚類等健康生長。通過理論學習、實踐探索和互動交流,不僅學到了水產養殖的科學知識,還提升了實操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回去后要充分發揮科技賦能產業發展作用,以智能化養殖、遺傳育種技術和環保養殖模式為傳統水產養殖業注入科技新動能,推動我市水產養殖業向高質量、高效益、綠色環保方向發展。義烏科協也將以這次農函大培訓為契機,助推現代“新農人”培育行動,大力開展農業實用技術、農民科學素質培訓,培育一批高素質的科技興農帶頭人,壯大鄉村產業振興“頭雁”人才和農創客隊伍,加快打造以人才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義烏樣板。